5年骗保航延险300万,航延险、运费险等新险种为什么成骗保重灾区?
骗保是保险行业的顽疾,相比“杀妻骗保”这样的恶性案件,利用航延险、运费险等小额保险骗保行为逐渐高发。
航班延误险、运费险骗保多发
6月9日,南京市公安局发布了起航班延误保险诈骗案,嫌疑人李某从2015年至今通过购票虚构行程,在近900次延误航班中获得了高达300多万元理赔金。而上海市近期同样宣布了一例航延险诈骗案,累计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,涉案金额超过2000万元。
航延险诈骗的套路,可以从李某的诈骗案上找到成熟的步骤。根据警方通报,李某的骗保行为大致分为三个步骤: 第一步,选取延误率高的航班。第二步,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。第三步,关注航班信息,伺机退票索赔。其中一趟航班中,李某本人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多万元。整体而言,航延险“骗保”套路一般是犯罪嫌疑人用多人身份证信息,购买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后,投保多份航延险,以此获得理赔。
对于李某保险诈骗案,公众的反应不一。有不少网友留言认为李某既没有虚构保险标的,投保人、被保人也是真实存在的,而航班延误更是客观事实,获得赔偿是理所因当的,不应该算骗保。而持相反意见的网友则认为保险本质是对未知的风险进行分散,李某明显是利用保险产品的漏洞而从中谋利,且数额巨大,其行为违规违法。
也有法律人士表示,作为财产保险的航延险,其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因乘坐航班延误所遭受的经济损失,而李女士本身并无乘坐航班的意图,也没有发生实际乘坐航班行为。既违反了保险最大诚信原则,又属于保险法禁止的虚构保险标的违法行为,且数额特别巨大情节恶劣,涉嫌保险诈骗罪,将可能面临刑事处罚。
类似案件不仅发生在航延险上,运费险也是骗保的重灾区之一。据统计,2019年退货运费险全年累计保单数量约150亿件。而早在2017年时,就曾出现过“淘宝骗保师”用赔付的“运费险”和实际退货运费之间的差价赚钱。
新险种怎么成了骗保重灾区?
先撇开是否犯罪的争议,我们也不禁感叹为什么是航延险、运费险这样的新险种容易发生这样的案件?这些险种一般都具有小额、高频、理赔条件宽松等特点。以航班延误险为例,一份航延险的价格几元到几十元不等,赔付的金额也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。而航延险理赔时一般只要求提供机票购买证明、保险单和被保险人身份证明,还有保险公司推出主动理赔的航延险,通过系统跟踪航班延误情况进行主动理赔。而且保险公司一般不会主动核实消费者是否真实乘坐航班。对于少数不诚信人士而言,薅航延险的羊毛显然风险更低,只要够“勤奋”收益也不差。
高频、低保额、低保费的特点导致新兴险种成本率一直偏高。由于经营时间尚短,险企对其的风险把控和定价尚未成熟,也给不诚信人士留下了可钻的漏洞。譬如,李某案中如果保险公司主动核实消费者是否真实乘坐航班,就可以及时发现李某并没有乘坐飞机,从而合情合理的拒绝赔付。但是核实消费者是否真实乘坐航班,需要险企和航空公司进行数据合作,不提难度,其花费的时间、精力成本都比较高。而当前保险诈骗主要出现在医疗保险和车险等险种,伪造虚假病例、虚构保险事故、设局杀妻骗保屡见不鲜,新险种的骗保行为与之相比已是小巫见大巫。
其实不诚信人士在购买航班延误险的群体中只是少部分,但害群之马影响了整个出行群体的利益。在行业压力下,不少保险公司选择了不单独销售航延险,而是在旅游险种附加航班延误责任,或者作为信用卡的赠送服务,提升了消费者单独购买航延险的门槛。而且受损后赔偿也大幅降低,过去航延险1小时起赔,赔偿金额200元的很常见,如今市面上的航延险产品不乏赔付几十元的。而也有险企根据运费险理赔异常情况,拒绝部分投保人一定时期的投保意向。
大数据助力风控
无论数额大小,骗保行为都需要高度警惕,大数据就被行业寄予厚望。譬如众安保险就曾通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强化风控系统,精准识别了一起50万保额的健康险骗保行为,并配合支持公安系统进行反欺诈专项治理。但是现在保险公司之间的反保险欺诈工作互无沟通,各自为战,出现在一家公司骗保被识破后,换一家公司继续的情况。
唯有建立反保险欺诈长效机制才能遏制保险诈骗,日前,银保监会风险处置局下发了《关于运用大数据开展反保险欺诈工作的通知》,表示要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、行业联防与执法协作为助力,全面协同推进反保险欺诈工作。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多平台信息的共享,来实现更加全面的核保,以及对出险后进行相关信息的深入了解。